close

內容來自sina新聞

城市邊緣上演一拆致富悲喜劇



  在外來打工人員、城市低收入者和農村人口三類人群聚居的城鄉接合部,"人口倒掛"現象明顯。由於土地資源基本用盡,人口規模已近極限,加上歷史欠賬積重難返,城鄉接合部正在成為社會轉型期多重矛盾交織的易燃地帶。

 "一拆致富"後遺癥

  隨著土地和人口的集中,一些農民不再種田,但其思維方式、教育水平、消費觀念、生活方式等依然停留在"農業社會"時代。

  居住在石傢莊市槐底社區的7600多名居民,已經全部從過去的農業戶口轉成瞭城鎮戶籍。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玉信說,村裡吸引投資120億元開 發 瞭200萬 平 方 米 ,建起瞭一 大批餐飲、零售、住宿、建材、教育、金融等三產項目,固定資產達300多億元。如今傢傢戶戶都住上瞭300多平方米的高層住宅,每月還提供免費的糧、油等副食,人均年收入超過2 .5萬元,可謂"衣食無憂"。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多地采訪發現,城鄉接合部對城市經濟發展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城鎮化的推進也給不少地區帶來瞭發展紅利。一些 村 鎮 及 時 抓 住 機 會 , 創 新 多 種 形 式 的 集 體 經濟,讓村民過上瞭比市民還富裕、舒心的日子。

  但隨著村民變為市民,村子改作社區,村委會變成居委會,一些地方"土地的城市化"沒能縮 小 城 鄉 公 共 服 務 的 巨 大 差 距 , 並 未 真 正 實 現" 人 的 城 市 化 " , 以 土 地 為 主 導 的 城 鎮 化 往 往"化地不化人"。

  廣州市白雲區既有中心城區又有農村區域,是廣州最具標本性質的城鄉接合部。白雲區鐘落潭 鎮 黨 委 書 記 李 恒 豐 說 , 一 個200平 方 公 裡 的鎮,十多個項目來這裡征地。政府收瞭地就去建項目,卻忽視瞭農民離開土地"上樓"後的生存發展方式。

  一方面,失地農民的利益是否得到合理補償常被忽視;另一方面,農民依靠土地為生的傳統生存方式,並未隨著土地行政劃歸的改變,真正轉變為以讀書工作為出路的城市生存方式,他們既不能完全從農村和土地中脫離,也難以完全融入城市,享受與城鎮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權益,"離鄉不離土"的轉化方式,難以給農地變建地條件算公式任何問題免費諮詢任何問題免費諮詢信用貸款房貸銀行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失地農民群體提供足夠的可持續發展動力。

  此外,記者發現,土地征用補償造就瞭一批"一拆致富"的"土豪",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突如其來的財富面前迷失瞭自我。

  武漢市東西湖區某村過去是城市邊緣的一個農業村,村民靠種地和養魚維生,年收入不足8千元,超過八成的傢庭基本無存款。2010年,拆遷讓村裡發生瞭巨變,每戶除瞭還建房,還能得到50萬元拆遷款,這相當於一次性拿到瞭50年的 收 入 。 村 黨 支 部 書 記 告 訴 記 者 , 突 如 其 來 的"巨資"讓村民的心態發生瞭變化,四五十歲的人大多吃過苦,不少還能保持本色。但年輕人往往大肆揮霍,有的嫌工資低辭職不幹瞭,有的天天呼朋喚友、吃喝玩樂。

  拆遷戶"不勞而獲"的巨額資產,還讓一些周邊居民"紅瞭眼"。令城鄉接合部內部,逐漸呈現出新的二元分割。

  "第三元"身份尷尬

  城市進不去,傢鄉回不去,在居住地又被區別對待,外來打工群體逐漸變成瞭"不城不鄉"的第三元。

  來自安徽阜陽的鄭春來在上海九亭鎮居住瞭6年,夫妻倆租瞭一間十幾個平方米的小房間,除瞭床和簡單的桌椅外,雜物幾乎堆滿整個房間。鄭春來告訴記者,妻子在附近的工廠上班,他自己則每天早晨在路邊賣豆漿和煎餅,兩人一年收入不足5萬元,但還是比在老傢種田多得多。

  "有住、有吃、有錢賺,對於像我們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已經不錯瞭。"鄭春來說,"我們不怕受苦受累。隻要能多賺些錢,讓老人過得好一些小額付款,讓兩個孩子上得起學,就心滿意足瞭。"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剛進城的年輕人等外來打工者,傾向於選擇生活成本低、交通便利的城鄉接合部為落腳點,作為圓自己大城市夢的墊腳石。

  這些外來打工者享受到部分城市公共資源,但始終被排除在市民之外,遭遇"經濟吸納,社會拒入";他們在老傢擁有土地,但由於背井離鄉 , 分 享 不 到 傢 鄉 村 集 體 的 各 種 利 益 ; 與 此 同時 , 在 居 住 地 , 他 們 又 被 排 除 在 當 地 村 組 織 之外,無法享受與原住民一樣的村集體福利。

  焦傢灣村社區是蘭州市城關區發展較快的城中村,村裡五六層的違章"小炮樓"隨處可見,隻能容兩人並肩走過的街道曲折幽深。吳女士是當地村民,她在自傢房子底層開瞭個幹洗店,生意很紅火,三層以上的20多個房間全部出租。"我們村幾乎傢傢都是小高層,房租是一部分主要收入,另外大傢還在自傢樓下的底層做點兒小生意,捎帶著就掙瞭錢"。房租已成為很多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河北省香河縣蔣辛屯派出所所長周山良告訴記 者 , 當 地 村 民 集 中 居 住 後 有 不 少 外 來 人 員 遷入,他們承租或購買村民的房子居住。雖然都是農民,但無法像原住民一樣獲得當地村集體經濟分紅、搬遷補償款等福利。"原則上,他們可以享受他們戶口所在村的集體福利,但離開傢太多年,有的人不回去,有的人回去也不被接納,其他 村 民 不 願 意 把 村 集 體 收 入 分 給 已 經 離 開 的人"。

  城市進不去,傢鄉回不去,在居住地又被區別對待。如此尷尬的"第三元"身份,讓這些外來打工群體普遍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上海松江區九亭鎮副書記邱瑞雲說,城鄉接合部的早期規劃 沒 有 預 見 到 流 動 人 口 大 量 湧 入 , 承 受 能 力 有限 , 這 一 群 體 無 法 進 入 城 市 , 在 外 圍 停 駐 、 等待、觀望,久而久之可能成為不穩定的社會第三元。

  多元化矛盾交織

  在城鄉接合部,聚集瞭城鄉居民之間、政府與群眾之間、原戶籍農民與外來人員之間的多元化矛盾。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城鄉接合部正在從過去的快速粗放、追求經濟為主,向經濟社會平衡協調發展轉變。但由於土地資源基本用盡,人口規模已近極限,加上歷史欠賬積重難返,城鄉接合部正在成為社會轉型期多重矛盾交織的易燃地帶。

  由於城鄉接合部"人口倒掛"現象明顯,遠離瞭熟人社會,以親緣、地緣結成的幫派特征明顯,甚至取代瞭相關政府應發揮的職能。城鄉結合部的弱勢群體在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極少尋求來自體制內正式力量的幫助,或覺得"找政府不是好辦法",或根本就想不到"政府",最終加劇瞭事態的嚴重性。

  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檢察院梳理近年來的犯罪案件發現,流動人口生活圈子以人緣關系為主,主要社會支持來源於在京的有親緣和同鄉關系的人,與居住地的交融並不密切。遇到困難較少找政府,而是第一時間通過親朋好友尋求解決的辦法。

  上海寶山區顧村鎮副書記沈軼群告訴記者,以前外來人口聚集在這裡,地域觀念非常明顯,有 所 謂 的 " 安 徽 幫 " 、 " 河 南 幫 " 、 " 山 東幫"、"四川幫"等,"小打天天有,大打三六九",一旦爆發矛盾,不是報警或者找相關部門處理,而是直接動手,打不過就叫老鄉幫忙。

  來自江蘇省睢寧縣的在滬務工人員張健說,平時很少與政府部門打交道,感覺當地政府對外來 人 口 與 對 市 民 的 態 度 不 一 樣 , 外 來 人 口 沒 人管,找政府也沒有用。"隻要不違法犯罪,政府部門沒有人會找你,除非打官司要去法院。有事基本上都是自己解決或找熟人幫忙"。

  多位專傢認為,城鄉接合部不能長期"被遺忘",淪為現代城市治安管理的"死角",應按照"城鄉一體化"原則標本兼治,以"專業化"打擊犯罪"職業化",逐步建立新型城鄉接合部社會綜合治理體系,讓城鄉接合部從"藏污納垢"之地變成"潔凈之地"。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記者劉茁卉、李芮、詹奕嘉、白麗萍、陳俊、魏宗凱、孔祥鑫、張濤采寫)





新聞來源http://sy.house.sina.com.cn/news/2014-04-01/1016266995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orales48 的頭像
    morales48

    morales48的部落格

    morales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